查看原文
其他

人和人的差距那么大,一定是有独门秘籍吧?

L君 Stoooges三士渡 2020-08-17


熟悉武侠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,武侠小说里,最能代表一个角色的就是武功。江湖上有名有姓的角色,一般出场就有一门独一无二的武功。江湖人士用这武功行侠仗义也好,杀人越货也罢,总之看家本领是不能少的。倘若没这吃饭手艺,便没了行走江湖的底气。


在大量的著作里,一门独家武功更是代表了一个角色的身份、实力甚至性格,可以说,武功就是角色的标签。关于这种写法,家喻户晓的金庸笔下的人物们就是典型:


出道即巅峰,一手刚劲凶猛的降龙十八掌打了一本书的乔峰;


洪福齐天,靠着开关不是太灵敏的六脉神剑稀里糊涂走上人生巅峰的段誉;


洒脱不羁,凭借一手独孤九剑笑傲江湖的令狐冲;


有情有义,带着黯然销魂掌挑战传统价值观的杨过;


就连金庸笔下的配角、反派甚至龙套,基本也都有着一门独门武功护体,可能这些人物的名字我们记不清了,但是一提到武功的名字,大概也能把角色对应出个八九不离十来,比如以下这些:吸星大法、一阳指、辟邪剑谱、火焰刀、九阴白骨爪……



长大以后,欧美的超级英雄火了,我逐渐发现老外也特别喜欢这种用“超能力”脸谱化角色的创作方式。什么超人、蜘蛛侠、绿巨人都是听名字就能猜出个大概的,哪怕是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,也往往能通过外力,人工打造出美国队长、钢铁侠这些“超级战士”来。


在这方面,《X战警》系列是最为鲜明的代表:设定直接就是一帮出生就有超能力的变种人互相打架。变种人的超能力直接决定了其人物实力和戏份:可以操纵的东西越多的越厉害,什么X教授、万磁王、黑凤凰皆在此列;金刚狼、冰人、镭射眼这些只是身体有变异的就要弱上一些;剩下更多跑得快的、跳得高的,则通通沦为以上两类的炮灰。可见动漫就和武林一样,自带功夫的好坏是直接决定人物的地位的。



01

我曾经一度想过,武侠小说、动漫人物,之所以受人喜欢,是因为他们从一出场就有着现实生活中人类无法拥有的东西,比如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超能力,比如天不怕地不怕的忠肝义胆,仿佛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为登场的这一刻准备着的。


孩子喜欢,是因为他们羡慕,并且相信自己也可以拥有这些主角们的独门本领。大人喜欢,也许是在知道自己和眼前生活的稀松平常以后,依然憧憬天马行空、黑白分明的乌托邦世界。


之前被学生家长问过,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到底学点什么、做点什么,会对将来有用处。我认真想了想,想不出个所以然,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做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事,好像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:


我小时候喜欢读书,小学时作文写得就还凑活。后来初中的时候靠着一个类似于新概念作文的比赛,被赋予了去戏剧学院念书的机会,但我没去。到了高中,又是同样的剧情,得到了去读中文系的机会,我还是没去。


我小时候爱玩游戏,基本上各式各样的竞技类游戏我都研究过,有的打得甚至还不错,曾经窥探过职业选手的大门,还萌生过开个网吧追梦的念头,但最后都知难而退。


我小学开始练乒乓球,导致后来打各种球的球感都还可以,也因此在各个阶段的学生生涯中人缘都不错。出国那年,跟面试官聊天的时候,就聊了乒乓球,虽然他在的那所学校最后没录我。


我小时候受我爹影响,爱动手,会做航模、船模,可以几天不出门在家打磨、上漆。高中的时候阴差阳错玩上了机器人,因此出国打了比赛,并坚定地申请了一堆美国的理工学校。


大学的时候学过机械工程,但完全不喜欢这个专业,而且决定放弃工程师、码农的目标,于是乎又转去学了广告,白瞎了一堆学分。那时看着电脑里各种理科作业,心想:哎,多少还是有点用的吧……


我小时候爱听别人讲故事,不管是口述,还是广播,还是电影电视,凡是我喜欢的都记得一清二楚。那时肯定不知道,之后长大了,会靠坐在电脑前,像现在这样把自己的故事写给别人听为生。



类似的事情,着实不止以上这些。小时候喜欢上,其实并没抱太深的心思,喜欢就是喜欢了,于是花时间琢磨了。许多年后,其中的一些突然被翻出来,“原来这还能当个事情做呢?诶,居然还能拿来挣钱啊!”


其实不是我小时候聪明,能未卜先知,而是小时候胡乱朝天上放了几枪,长大了,捡到了其中某一枪打下来的鸟,惊叹一句:


“哇,赚了!”


我猜有不少人有过类似的体验,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从前只是因为个人兴趣,因为自己喜欢,种的因不知为何就结了果。临了还得感慨一句:


哎,做事情还是有兴趣最重要!”


02

以前有学生本科转学,打算换个不同领域的专业,感到有些不安。


我以个人经历如此劝慰:别太在意,早睡早起,好好学习就行了。


这个时代信息爆炸、资源爆炸,真想学,学什么都快。但这个时代变化也快,没多少东西是真能坚持做一辈子的。


日本有一类充满“工匠精神”的人,他们是业精于勤,一个手艺做了一辈子的职业人,比如那些“寿司之神”、“拉面之神”和等等“之神”们,大家都听说过。对于他们,我无比佩服。


但看了很多关于他们的纪录片、采访之后,我发现即便坚韧如他们,也必须要与时俱进,不断学习和打磨自己的技巧,不然就得被行业淘汰。



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从事工作,是出卖自己的时间与劳动能力,换回足够的物质资源和精神食粮作为回报。职业本身的专一与神圣,已经是被淘汰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产物了。


许多人不解,我们接受的通识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?其实就是让我们适应现代社会的。


年纪轻轻的人,都希望自己所在的行业能中个头彩,就像雷军说的,站在风口,猪也能飞起来。这个想法用父母常用的表述就是,“学个热门专业,将来好挣大钱。”


但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,风口是能飞猪,风停了,猪也就摔地上了。当时代行进得太快,谁知道今日的热门专业,将来会如何呢?千禧年之后,还在经历过拨号上网、诺基亚手机的我们,是否料到了今时今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呢?看到了移动互联网,又是否会料到它会让直播行业、影视业如此发达么?同理,今天看似高度发展的我们,也未必想得到二十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吧。



所以,企图在小时候就学个什么本领,赶上一个风口,之后一劳永逸,靠着“独门武功”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,真的不太现实。


环顾一下周边的普通人,有多人从事的工作,完全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呢?至于所谓的一劳永逸,看看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,我国多少牛X过的风云人物,最后各自都如何了呢?


03

终生学习,看似是句鸡汤,其实是特别现实的一句话。


想想我们的父辈和祖辈,多少人是从乡郊进城,慢慢适应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,多少人到了五六十岁,还学起了电脑打字,甚至玩起了抖音、朋友圈和淘宝的?这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,需要不断调整,琢磨新东西的时代,不然不要说出人头地,连日常生活都要打折许多。


年纪越大,越会明白世上没有什么通用秘籍,更没有什么独门武功。形形色色教导人的论调,归根结底就是“好好学习,锻炼身体”而已。


心气十足的孩子和急于求成的家长,常会不屑一顾,总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,肯定有什么武功练了就能打通任督二脉,走上人生巅峰。实际上,大部分人的跃升,可能根本没掌握什么秘籍,仅仅是先天机遇够好,或者后天足够努力而已。


关于锻炼身体,真正工作过、做过事的人都知道,很多时候,人甚至不需要有多聪明,仅仅是注意力集中,能持续性地抵抗住压力和情绪去做好一件事情,就已经够了不起了。而保持注意力集中和抵抗压力,则至少要有一把好身体。毕竟哪怕是要享乐,我们也都知道,要有把好身体,才玩得动啊。


至于好好学习,我理解,学生和家长都期望能学到“对的东西”,不说挣笔大的,至少也能衣食无忧。


如果能预测对,自然最好;如果预测不对,那么从长远看,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,效率还是最高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仅学起来效率高,能够钻研,也不容易废弛,到以后要捡的时候,能捡得起来。



04

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点也是优点,就是无论是好好学习(精神上)还是锻炼身体(身体上),都可以找到很多自我修炼的资源。越是现代化的城市,越容易有低成本的公共设施供人去寻找和使用。


比如公共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图书和文献,比如遍地开花的健身房和球场,有时候只需要一双跑鞋,就能完成非职业运动员的锻炼。阻挡住大多数人的,只是投入时间去做而已。


所以我用来回答“孩子找不到目标应该做点什么”这个常见问题的,应该是:


如果不知道要做什么,就锻炼好身体,让身体能够支持学习和生活。学习未必得有多强的指向性,很多事情只要喜欢,就留心着、学着。短期内不一定有用,但时代变化快,说不定什么时候自然就派上用了,那就算咱们赚了。毕竟是自己喜欢的事,孩子做着有乐趣,乐趣可以改变心理和生理,身心愉悦之后,就能更好地做事和享乐了。哪怕不产生什么深远利益,拿来愉悦自己不也挺好么?



反过来说,寄希望于腾达,逼着自己做了许多不喜欢的事,反倒是一件赌博性质的事。如果成了也就算了,如果没成,弄得情绪和身体都很糟糕,最后还没用上,赔了夫人又折兵,简直憋屈至极。最后只能自我安慰“我这么做其实很有价值”,用代偿心理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不平衡,那才是苦透。


转念一想,国内如今这么多成功学、公开课、讲座,这么多所谓交了学费以后,可以助你瞬间提升达到人生巅峰的武功秘籍,还真是在收智商税——都有独门秘籍可以飞升了,还靠卖秘籍讨生活干嘛?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